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,如何自處,可見修為!妒酚洝酚性疲骸绊,不妄喜;逆,不惶餒;安,不奢逸;危,不驚懼;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,可拜上將軍!”意思是說,順境時不沾沾自喜,逆境時不慌張氣餒,安閑時不奢侈放逸,危險時不驚慌恐懼。內心有驚雷炸響卻看起來平靜如常,這樣的人可以拜為上將軍。
順境時不妄喜,得意時不忘形,考驗的是人的心態(tài)和格局。心態(tài)越穩(wěn)、格局越大,為官為人則越是謙卑、不驕不躁,始終保持清醒自律。春秋時期宋國的正考父曾在家廟的鼎上鑄下銘訓:“一命而僂,再命而傴,三命而俯。循墻而走,亦莫余敢侮!甭毼簧w時,正考父卻更加謙虛低調。正是這種不妄喜、不忘形的心態(tài)和格局,使正考父佐戴、武、宣三公而功成身退、名垂青史。
逆境時不惶餒,困難時不消沉,考驗的是人的意志和韌勁!恫烁T》有云:“眾人以順境為樂,而君子樂自逆境中來!比松倳龅娇部滥ルy,越是逆境和低谷,越能看清一個人的“彈跳力”。意志堅定的人,不僅不會被逆境打倒,反而愈挫愈勇,在攻堅克難中提升自我。明代王陽明因反對宦官劉瑾,被貶謫至貴州龍場。在這個常有野獸出沒的蠻荒之地,他不惶恐、不氣餒,通過鉆研易學與古圣人交流,日夜反省并最終悟道,完成了思想和境界的升華。也正是憑著這種自愈自勵的韌勁,不斷把種種坎坷磨難都化作增長才干的養(yǎng)料,王陽明最終成為文能立學傳世、武能平定叛亂的一代能臣。
作為人生的兩種際遇,順境和逆境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換。當身處順境時,如果驕傲自滿、狂妄自大,就可能招致禍患、陷入逆境。反之,身處逆境時,如果積極應對、堅韌不拔,往往能克服困難、化逆為順。1942年至1943年是冀南抗戰(zhàn)最艱苦的時期,根據地遇上旱災、蟲災,莊稼顆粒無收,又加上日軍放水淹地,造成水患,導致痢疾、霍亂等盛行。面對如此困難,根據地負責同志不慌亂、不氣餒,一邊組織群眾引水灌溉、開荒種糧,一邊發(fā)動軍民挖地道、挖道溝,對村莊布局大改造,使地道能防水、防毒、防煙。最終,冀南軍民不僅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,而且為后期對敵作戰(zhàn)打下了基礎。
順境不惰,逆境不餒,以心制境,則萬事可成。處境是可以改變的,關鍵在于“以心制境”。無論在什么樣的境況下,都要有積極平和的心態(tài),不因得意而妄喜懈怠、不因失意而慌亂氣餒,既有足夠的自知之明又有強大的心理素質,這樣就能夠駕馭或改變境況而不是被境況所左右。
得意不可忘形,失意不可失志。順境時,多想想深層隱患和潛在危險,就會多幾分冷靜和淡然。逆境時,多思考改進之道和優(yōu)勢所在,就會多幾分樂觀和勇氣。如此,順境可保持,逆境可扭轉,我們的事業(yè)定能不斷走向成功。(郭遠忠)
來源:中央紀委國家監(jiān)委網站